close

    本書為介紹問題引導學習BPL的一本教師手冊。問題引導學習PBL(Problem-Based Learing)目的是讓教師以貼近生活情境的問題,協助學生主動參與學習,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,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、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。該書內容以中小學教學為例共有十二章,包含介紹PBL的起源、與教育/學校改革的關係、現況、陳述教師在PBL的角色、討論如何以現有課程為基礎,建立問題引導學習的環境、介紹問題引導學習的歷程、並以PBL歷程為架構,分別以各學科舉例、及如何評鑑班級問題引導學習等。

    PBL源自進步主義運動,Dewey的信念對其影響尤深。Dewey認為,學校要提供引發思考的教材,尤其要與日常生活情境有所相關。因此,學習的方式是要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,而非給他們事情去學,在做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進行思考,這樣的學習方式自然而然的會有好的成果。Dewey所提倡實用主義的教育核心思想,強調開放性探究、以活動為基礎、以問題為學習起點、使學校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產生關聯等,都對PBL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。

    巴羅斯首先將PBL用於醫學課程的改革,並將其定義為:學習的成果來自於了解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學習歷程中。1960年代初期,麥瑪斯特大學(McMaster University)醫學院,巴羅斯教授與同僚們為解決學生在校受記憶背誦課程後,卻於擔任實習醫生時對現場診療不知所措的情形,於是發展出一套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解決醫療問題的課程。學生採分組討論方式,探究病情並進行診療從中獲得學問。由於PBL著眼真實問題解決、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自我引導學習的能力而廣受肯定,此後不斷發展出適合各學習領域、學習情境的教學模式。

    根據本書對PBL的特性做了以下幾點的整理:

  1.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:在教師的指導下,學生必須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,找出了解問題、解決問題、搜尋資料的更好方法。
  2. 以小組方式學習:每個單元隨機分組,每組學生約五至九名,這可以讓他們更緊密、有效的與不同人互動學習。
  3. 教師是促進者和引導者:老師協助學生發展後設認知,教導學生針對了解問題、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問,學生最終將學會用這些方法互問。
  4. 以「問題」促進學習並組織起學習焦點:由問題當中,學生明瞭他們該學哪些基礎知識,因此,「問題」為他們各科的統整學習聚焦。
  5. 以「問題」發展出問題解決技巧:這些問題必須如同真實生活所發生的,並允許學生以真實的方法解決問題。
  6. 由自我導向學習獲得新訊息:期望學生透由自我學習、研究而獲得知識。

 

【內容評析】

    本書提到PBL的較適於異質性分組,藉由同儕合作學習使其有能力解決問題,為了回答問題常需從不同的學科領域找資訊,也促進科際間的整合。不過提到PBL適用於所有學生這個看法,我個人不太認同,要能自主學習並找資料這需要有一定的成熟度,國小低年級小朋友並不適合,頂多中年級可以嘗試性的引導,到高年級應該就可有很好的發揮。此外,PBL雖有助於打破學科間的界線,但因為是問題導向,有些需要操作、練習的單元或學科,並不適合此教學法。

    問題引導學習不同於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述法,教師必需扮演著激勵者和觀察者的角色,看似把學習的責任交給學生,其實教師是擔任更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學習觸媒,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歷程中,產生正向的學習能量。教師的責任就是要設計合適的問題,設計問題有哪些流程需注意呢?第一需注意選擇的內容與技能,是否符合目前的課程標準與能力指標,學生解決這問題時會有哪些能力表現;第二要決定可用資源,不要讓學生因缺乏資訊而受困於方案,盡可能提供相關資源協助學生脫困,如影印設備、圖書館可用資源等;第三注意撰寫問題敘述是否適合年齡發展、扎根於學生經驗、以現有的課程為基礎、適用於不同教導及學習的策略及方法;第四要選用引起動機的活動,考慮如何引介主題並使連結清楚;第五設計焦點發問,用問題引導學生掌握焦點;第六決定評鑒策略,可採用前-後測評量,了解學生對內容的精熟程度。也可用討論方式評量,教師用五點量表評定檢核表上個問題等。未避免讓此教學法流於熱鬧、活潑的空泛學習,教師應統整結果或表現,評量對內容及技能的精熟與否,以及問題解決歷程本身。

    個人認為評量的客觀性與公平性十分不容易,不像一般傳統的紙筆測驗,有標準答案,需要多元的評量包含質性與量化,本書提供了許多評量表單如學生自評表、評鑑學生參與BPL歷程格式與範例、紀錄評定表、問題檢核表、教師自評表等,供教學者參考,十分具體且實用。此外,書中也提供許多真實的學習案例,按照BPL的學習歷程,詳實的將活動過程、對話內容、實施方法記錄下來,雖然是美國的學習案例,且已經是十多年前的情境,並不能完全類推或套用在台灣現今的教學現場,但就BPL的實施原則和重要精神來說,本書仍有其經典的參考價值。

【心得與感想】

    我覺得BPL對於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很有挑戰性,是一種挑戰學生「學會學習」(learning to learn)的教學活動,學習的目標是能力的學習,而不只是知識的學習而已。問題導向學習有許多優點,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所欠缺的,它較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,從活動中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,並透過討論激發批判和創造思考能力,培養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。此外,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也可被強化,從界定問題、蒐集資訊、分析資料、建立假設、比較不同解決策略的過程中,訓練學生反思的能力。學生從學習活動中所習得能力,有助於其末來實際情境的應用。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有其學理的依據,亦有其實務的支持,值得教學者加以運用與推廣,以提昇學生學習成效。

    以自己的求學或教學經驗來說,當然有過分組討論、合作的學習經驗,但要嚴格的說是以問題引導學習的方式,似乎不曾有過。讀完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示與發想,未來的我要當一位怎樣的老師?是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,把正確解答告訴學生,還是能花時間設計問題,透過問題精心引導學生,使其成為學習上主動的角色?我想問題引導學習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,不過在實行上有些地方需教學者多留意,雖然PBL所強調的重點之ㄧ是由學生自主學習,但要國小學童對解決問題所需資料,進行搜尋與解讀的學習,這件事並非容易馬上上手,要讓PBL模式達到應有的成效,還需有教師為學生搭起良好的學習鷹架,能預先設想並掌握學生的學習難點,在學生遇到學習困境時,可適時的搭起鷹架,協助學生突破並完成,而非完全放手讓學生不著邊際的搜索,如同大海撈針般的困難。

    若從教學現場來看,以傳統講述法來教學的老師似乎較為辛苦,因為PBL的現場,老師只在學生座位旁提供建議,或是在角落記錄班級活動,但其實PBL比傳統的教學需要更多的準備。以PBL的學習歷程來說,可分為六個步驟:與問題連結、建立結構、訪查問題、再訪查問題、生產成果或表現、評鑑表現與該問題。教師在每一步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。首先,教師配合課程設計問題;其次,教師透過問題引導學生;最後學生解決問題時,教師評鑑學生的表現。PBL也比傳統教學更講求指導原則,因為PBL能在全美成功的推行,關鍵在於教師能建立系列的指導原則,鼓勵不同能力的學生一同參與,讓每一個學生的貢獻都被期待與重視,讓學生了解到每位同學都能相互加分、分享而貢獻資訊,進行腦力激盪,達到全班性的參與追求成功的目標。在這樣良性的循環下,同學間的學習關係,不再只是競爭和比較,用成績排名來定義學習成就;而是夥伴和協同者,一起達到成功的學習經驗。

    無論是翻轉教育、合作學習其內涵與問題引導學習的精神是相符的,未來的教育學生該是主角,教師如何啟動學生的學習動機,是教學上的藝術也是挑戰。現階段的自己就是不斷充實自我,期盼未來在教學現場上,自己能有足夠的專業知能,迎接教育新的世代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ssielee2002 的頭像
    jessielee2002

    小星星的奇幻冒險

    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