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為介紹問題引導學習BPL的一本教師手冊。問題引導學習PBL(Problem-Based Learing)目的是讓教師以貼近生活情境的問題,協助學生主動參與學習,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,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、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。該書內容以中小學教學為例共有十二章,包含介紹PBL的起源、與教育/學校改革的關係、現況、陳述教師在PBL的角色、討論如何以現有課程為基礎,建立問題引導學習的環境、介紹問題引導學習的歷程、並以PBL歷程為架構,分別以各學科舉例、及如何評鑑班級問題引導學習等。
PBL源自進步主義運動,Dewey的信念對其影響尤深。Dewey認為,學校要提供引發思考的教材,尤其要與日常生活情境有所相關。因此,學習的方式是要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,而非給他們事情去學,在做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進行思考,這樣的學習方式自然而然的會有好的成果。Dewey所提倡實用主義的教育核心思想,強調開放性探究、以活動為基礎、以問題為學習起點、使學校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產生關聯等,都對PBL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。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看完這部片最深的感想是-學習是弱勢孩子翻轉未來的財富。一位好的老師如片中的克拉克老師,不是孩子生命中的過客,而是影響一生的貴人。面對桀傲不馴的叛逆學生,卻不被他們的頂撞、挑釁所擊敗,除了要有高的EQ外,最重要的是一顆愛人的心,愛是最短路徑,唯有愛有效能。
片中可以看到克拉克老師用了很多班級經營的技巧,如訂定班規、家訪、與學生建立關係、補救教學、舉辦班級活動、獎勵制度等,這些都值得作為老師的參考。但我認為方法不是成功的關鍵,重點是老師的人格特質,以及給學生的關愛,唯有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,才能彼此有心靈上的交契,能夠願意向老師學習。克拉克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、學習困難,而調整課程因材施教,活化教學。他不為學生設限,在他的眼裡成績不重要,但他卻有十足的把握,相信他的學生都能在他的教導下,擁有好的成績。他看重的是學生的自我價值,是否擁有偉大的夢想,他讓一群被人輕看也自我放棄的學生,找回了信心與挑戰的勇氣,並讓他們擁有成功的經驗。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所參考的文獻中提到發展生態學-社會、家庭、同儕對學習的影響。台灣一個很重要的問題,原住民隔代教養家庭,孩童將來的發展是否真的註定失敗?藉由生態系統找出正面的影響因素,不只由刻板印象或負面的觀點來論述。因為父母需到外地找工作,孩子多半給老一輩來照顧,使得原民的隔代教養成為語言、文化傳承的憑藉,尤其是女性在教養上有重要的地位。
此文獻以滾雪球的調查方式,質性訪談10位受訪者,在歸納訪談資料來分析影響因素。經濟(大系統)、家庭(微系統)、個人(微系統)等,都是影響的重要因素,其中又以經濟最為關鍵,經濟弱勢的原民家庭都希望孩子能提早就業,解決家中經濟問題,有的童年時就需開始幫忙家裡的工作,因學歷問題又導致原民無法找到好的工作。此外,不良的師生互動也是因素之一,容易造成受訪者在學習上蒙上陰影;相反地,若有正向的互動,更有明顯的影響。建立師生良好互動這點很受用,例如教師將學生留下來課業輔導、了解學生家庭狀況、留意補助款申請、打包營養午餐、金錢援助等,我想將來到偏鄉任教,應該也會有類似的情況,這些弱勢的孩子最需要幫助的,不只是功課而是家庭經濟問題,對他們影響最深的,也是教師所提供相關的支援與幫助。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除了個別差異,也易受環境影響,隨著課程設計、情境、教師的教學風格而有不同表現。所以,教師在觀察學生多元智能時要考慮智能情境化,善用觀察力以開放的眼光看帶學生。此外,教師不要將學生貼上某項多元智能的標籤,因為我們僅能觀察到學生部份的多元智能表現。
多元智能並非要幫學生貼標籤,或將學生強制分類到某一智能類型,而是以多元的教學和評量方式,提供學生展現多元智能的學習環境,藉此讓學生瞭解自己最擅長的是哪一方面,進而學習發揮所長。從目前實際的教學現場來看,在有限的上課時數當中,能瞭解學生的面向也相當有限,而且學生的多元智能不會在同一時期完全展現。所以,教師需有這樣的眼光,安排適當的課程,與多元評量的方式,讓學生能適性發展。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學習風格的分類根據不同的學者,提出不同的分類方法。以Herrmann的大腦優勢理論,從兩個向度來區分大腦主要作用部位,一是左腦或右腦思考,另一則是大腦或邊緣思考,共分為四類:A型為分析-邏輯-量化型;B型為程序-組織-細節型;C型為人際-敏感-動覺型;D型為想像-創新-全面性型。以前學生時代很少質疑老師的教法,總覺得公認的名師應該就是最好的老師,若自己無法有好的學業成就,通常歸咎於自身能力的不足。但其實學生的學習風格與教師的教學風格是否適切,也是會造成學業成就的差異。
記得我國中的數學老師,每節數學課至少要抄兩個滿滿的黑板,從左上角一直抄到右下角。獨立思考的時間極少,大部分都是老師解題,要學生抄起來,使得我很依賴老師的解題步驟,而在往後的數學學習上缺乏嘗試錯誤的勇氣。後來準備教甄考試的緣故,重拾數學課本,遇見符合我學習風格的數學老師,我才像開竅一般忽然有融會貫通的領悟。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現實生活的貧窮,會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造成影響。不過弱勢學生雖在學業表現上較落後,卻不代表日後的成就已成定局。在孩子成長階段,老師扮演重要的角色,多給予學習機會、提供相關資源,讓孩子有充足的養分,能突破學習和生活上的困境。
面對M型化社會,透過教育能使弱勢族群有翻身的機會,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動的補救教學、攜手計畫等,目的要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,但實施成果卻無明顯成效。以我個人觀察經驗做分享,補救教學或攜手計畫的師資、課程的設計以及同儕間的影響等,都有被邊緣化和品質欠佳的問題。非教育背景出身或是缺乏經驗的代課老師,自行設計學生的學習教材,或直接使用學校教科書,照本宣科。當弱勢學生聚在一起時,缺乏學習動力與習得無助感交織在一起,學生自然會有搗蛋、從學習中逃走的狀況,老師疲於跟學生鬥智、角力,為了完成落後的學習進度,直接給孩子魚(答案),與比釣竿(學習方法)有立即成效。畢竟把作業完成是最主要目標,至於是否真的學會,老師已無需付太大責任。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