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或教學時,常會遇到的倫理方面的議題,關懷與控制之間該如何拿捏?本人認為教師與學生亦師亦友的均衡關係,能讓教室管理達到較佳的效果。本人曾接任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後母班導師,當我向前任導師取經師時,那位男老師說了一句:「恩威並施。」我一直反覆咀嚼這句話,事實證明這樣的經驗傳承讓我受用無窮。小六的學生並不好管理,加上我是菜鳥老師很容易被欺負,如同空降部隊的我,戰戰兢兢的經營一個活力充沛的畢業班,運用的策略是擺盪在關懷與控制的兩端。

       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,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人本精神的關懷是必須的,但如何適當的運用獎懲制度,達到控制的效果更是一門藝術。教師可以跟學生當朋友,稱兄道弟打成一片,但又必須讓他們清楚知道誰是班上的老大(導師),能服從指令不扯老師後腿。個人的心得是,當有人犯錯時為避免破窗效應,一定要在學生面前公表態,曉以大義,讓學生知道是非對錯,以及老師的感受和事件本身對他們的影響,絕不模稜兩可,讓學生有機會遊走在灰色地帶。除了公眾一面要顯示教師權威,私下一面還要扮演關懷同理的角色。例如:班上有學生作業未交,上課態度散漫,除了公開施予適當的懲罰,還須私下會找學生個別晤談,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,是否有其他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幫忙排除。學生會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,因為帶著愛的管教會讓人心服口服,也能維持師生間的信任關係。
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這次上課談到「為了誰的教育?」心有戚戚焉。教改一直強調以學生為主體,一昧的學習西方體制,卻忽略其本質與精神,加上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,是無法以同一處方籤,去改善不同的病症。只是從教育體制上著手,如升學管道、多元評量、教育年限等作法上做變革,並不足以扭轉台灣長年以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現象。為何教改推得如火如荼,打著降低學生升學壓力的旗號,標榜公平、多元、機會均等,卻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入私校?學生的課業壓力真的減輕了嗎?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真的提升學習成效嗎?

        就本人在都會區小學教育現場所觀察到的普遍現象做分享,教育部推動校園裡禁用參考書、減少學生的紙筆測驗、不要公布學生成績排名等減壓策略,學校在推行時家長卻不完全買單。抱怨老師補充教材太少、考試作業練習不夠、依舊熱衷名次比較,如果學校無法滿足家長期待,就是送孩子到安親班、補習班加強訓練。即便老師大聲疾呼要讓孩子快樂學習,成績不是最重要的,家長卻極力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各面上贏在起跑點。秉持輸人不輸陣的精神,從學校課業比到校外才藝,家長聚在一起就是談哪家補習班較好,哪個名師比較厲害。從高年級開始家長就處心積慮為孩子鋪路,成績優異的學生幾乎以都是考上某某國中私校為目標,才不吃降低學習壓力這一套。更有家長說難道以後出社會就不會有壓力嗎?現在都無法適應升學壓力,以後有何競爭力?現在不努力,以後日子更辛苦。
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  Noddings(1984)認為:唯有同時將自己同時當做關懷者和被關懷者時,才是完整的自我形象。但何謂關懷?除了有東西方文化差異外,每個人的生長背景、家庭環境,以及不同世代的變遷,造就出關懷者不同的關懷態度和方式。我個人認為真正的關懷並非從關懷者角度出發,把我這樣做是為你好掛在嘴上,將我所認為的好強加在被關懷者身上,有時過度的關心和干預反而造成反效果。

        所謂的關懷應該是以被關懷者的角度出發,能抱持同理心,給予適當的支持與協助,尊重對方並視對方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擁有絕對的自主權,關懷的態度非上對下,而是平行的對等關係,才能讓被關懷者接納。以下就文本中提到培育關懷倫理的三個主要方法:對話(dialogue)、實踐(practice)、肯定(confirmation),三個面向加以分享。
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   這次的演講談到溝通的實務技巧,校長分享要第一時間積極處理。(案例一)校園裡發生男學生(甲)因攀爬手球門架,使得球門傾倒壓傷女同學(乙)。因理賠金額談不攏鬧到校長室,但因校長能聽出乙方家長的需求,雖然提出六千元的賠償金,目的卻只是要對方記取教訓,最後會把金額捐給學校。甲生因單親又隔代教養,屬於低收入戶,只能勉強付出兩千元。校長居中協調請學校的家長會支援,跟甲生的阿嬤談妥,多的四千元學校以甲生的名義付給乙生,最後錢仍回到了學校。若是當時沒有積極處理,問題就會擴大,恐怕會傳出學校公共安全有疑慮的問題,責任歸屬會更加複雜。本人覺得積極、誠懇的溝通態度,加上適當的道歉和彌補動作,會將問題和傷害降到最低。若是雙方無法達到有效的溝通,就該尋求行政的支援或第三者的介入,會較容易釐清問題並達到共識,不致於情緒失控而模糊問題焦點。

      ( 案例三)關於老師在聯絡簿上留言,關心遲遲未繳費的家長,若有經濟上的問題,可藉由學校管道申請相關補助。教師一片好意卻惹怒了家長,甚至到學校與老師發生口角。若是我遇到遲遲未繳費的家長,除了在聯絡簿上提醒繳費期限,還會打電話關心家裡狀況,藉由雙向的溝通,能夠釐清問題,家長較不會過分解讀老師的動機。導師也比較能夠掌握家長的問題,對症下藥。若真的不小心讓家長誤解,以致於到學校找老師溝通,我會請行政人員支援陪同一起面談,用誠意化解彼此的誤會,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教師的形象,會影響學生在班級上的反應,同一個班級,在不同老師的課堂上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。記得有次我擔任某中年級的美術代課老師時,該班導師很不放心的隨班級隊伍來到科任教室,提醒我學生可能會失控的情形,必要時她會出面協調。

        兩節課下來並沒有發生導師所說的狀況,反而明顯感受到學生態度的轉變,因為我不斷的釋放出訊息:「即使我只擔任兩節美術課的代課老師,但上課該有的態度、秩序、學習進度,一點都不會馬虎。」除了掌握教學流程外,還適時的給予獎勵,學生從觀望到投入,最後每一個都乖乖的拿起畫筆,認真創作。或許是該班學生曾挑釁過代課老師,導師才會如此謹慎,但在教室內的師生關係其實是可以主動營造的,一個老師會被學生如何對待,除了班級本身的特質外,老師自己也要付很大的責任。
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淺談校園危機處理與案例分享

       女中穿短褲入校爭取平權,經媒體報導引起軒然大波,有正反兩方的看法,此案例也屬學校危機之一。校園危機處理一詞包括三個慨念:校園(環境)、危機(潛在威脅)、處理(方式)。在校園發生危機時,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處理,使傷害降到最低。校園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,危機管理顯得格外重要,學校為避免或減輕危機所帶來的嚴重威脅,而實施的長期性規劃及不斷學習、適應的動態過程,也可說是一種針對危機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因應策略。危機管理涵蓋了危機意識、處理、控制及解決,預防勝於治療,有前車之鑑或潛在危機之處就需避免或預防,若真發生校園危機需立即啟動SOP 流程,馬上處理將傷害降至最低。程校長提到幾個因危機處理不當,導致校長離職或提早退休案例,對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很好的借鏡。還有平常的網絡要建立好,打好公關以便不時之需,如警察局、衛生局、媒體、民意代表等相關單位。

jessiele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