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上課談到「為了誰的教育?」心有戚戚焉。教改一直強調以學生為主體,一昧的學習西方體制,卻忽略其本質與精神,加上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,是無法以同一處方籤,去改善不同的病症。只是從教育體制上著手,如升學管道、多元評量、教育年限等作法上做變革,並不足以扭轉台灣長年以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現象。為何教改推得如火如荼,打著降低學生升學壓力的旗號,標榜公平、多元、機會均等,卻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入私校?學生的課業壓力真的減輕了嗎?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真的提升學習成效嗎?
就本人在都會區小學教育現場所觀察到的普遍現象做分享,教育部推動校園裡禁用參考書、減少學生的紙筆測驗、不要公布學生成績排名等減壓策略,學校在推行時家長卻不完全買單。抱怨老師補充教材太少、考試作業練習不夠、依舊熱衷名次比較,如果學校無法滿足家長期待,就是送孩子到安親班、補習班加強訓練。即便老師大聲疾呼要讓孩子快樂學習,成績不是最重要的,家長卻極力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各面上贏在起跑點。秉持輸人不輸陣的精神,從學校課業比到校外才藝,家長聚在一起就是談哪家補習班較好,哪個名師比較厲害。從高年級開始家長就處心積慮為孩子鋪路,成績優異的學生幾乎以都是考上某某國中私校為目標,才不吃降低學習壓力這一套。更有家長說難道以後出社會就不會有壓力嗎?現在都無法適應升學壓力,以後有何競爭力?現在不努力,以後日子更辛苦。
家長不關心孩子是否學習快樂,而是關心孩子將來是否有競爭力,深怕被社會淘汰。今日的景氣不如以往,減輕學習的課業壓力是否代表孩子更有學習空間,更能適應將來社會的挑戰,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為何要減輕壓力?以前認真讀書就能產生向上的階級流動,現在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,才有可能從眾人中脫穎而出,面對這樣的升學制度家長和學生更無所適從,壓力不減反增。
教師常被夾在政策和家長的要求中間,為了取得平衡點,往往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。許多家長心目中的名師,仍是那些利用填鴨教育、過度的練習,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高成績的老師。短時間最能顯出差異的,就是分數,至於孩子快樂與否?能否自主學習?學習心理層面的問題等並不太受重視。所以上課中提到,不要用分數餵養你的學生,這個觀點我十分認同,成績並不代表一切。對於頒獎制度是否需實施,這點我也曾質疑過,在我所服務的國小,每年舉辦全校性的模範兒童表揚,隆重邀請家長到校觀禮,表演節目加上頒獎流程就花了兩個小時,除了串場的精采節目能吸引學生眼光,被家長視為重頭戲的頒獎,對多數的學生而言根本是無聊至極。想想一群學生坐在露天的中庭,高掛的太陽,冗長的儀式,還有一堆家長為搶到好位子,努力向前卡位,幫自己兒女拍照留念的戲碼一再重複,這根本是犧牲多數人成就少數人的菁英主義。對那些沒有獲獎的孩子而言他們得到了什麼?他們有因為這樣的表揚受到激勵而提高學習成效嗎?一個班級才兩位得獎者,他們都是班上數一數二的佼佼者,真正需要鼓勵的是那些永遠跟模範兒童無緣的中後段學生。這樣的頒獎儀式扼殺多數學生學習的成就感,他們被賦予的任務是當一群稱職的觀眾,最後所獲得的獎勵可能就是老師的一句:「大家今天表現的真棒,認真專注的看表演!給自己一個愛的鼓勵!」對於那難能可貴的成功經驗,多數人只是旁觀者,看著別人上演成功的戲碼,而自己不過就是那個看戲的人。
在本人看來,適度的公開表揚會達到正面的社會模仿效果,但太過犧牲他人權益的方式,例如時間過度冗長、頒發獎項屬於少數特定族群,這種沒有參與感的頒獎制度實在需要檢討。為何要隆重舉辦這樣的頒獎活動?到底是為了學生好,還是為滿足家長的虛榮心?是為肯定學生,還是為宣傳學校辦學績效?
對於華人的文化社會,長輩常以一句「我是為了你好」,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,即便教改推陳出新,所面臨價值觀的問題仍舊存在。家長過度干預的現況,和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育理念,兩者間需取得平衡。如同文中所提到自由的正確定義,師長應給孩子限定一個範圍,在這範圍裡孩子有選擇權和自主權。一面師長發揮指引孩子的功用,另一面孩子能在正確的範圍裡,在學習上能自主。不是過度的自由,而是在有引導的情況下,幫助孩子一步步往前,尊重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,避免將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加諸在孩子身上。如同放風箏一樣,適度的鬆開手中的線,它將飛得更高更遠,但那緊握在掌心的把手卻牽引著風箏,能讓它安全且自在的在天際中翱翔!